168体育平台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为什么很难做对的决策?因为决策的结果通常取决于未来发生的事件, 并且不可能提前准确地预知。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都是创业者决策引发的结果。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决策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
一方面,好的决策会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 而当这些机会被适时把握时,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可能性,等等。另一方面,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其中最好的结果可能也只是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遭受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
财务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众多决策中最关键的一环,对创业型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01
大公司财务决策失误案例
【微软收购雅虎】
微软在2008年提出以每股31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 对雅虎的估值为 446亿美元。这个估值比雅虎当时的收盘价还要高62%。雅虎拒绝了这个提议。此后不久,雅虎的股价下跌了一半多,多年处于低位,直到威瑞森通信公司以区区 48亿美元(只是微软多年前出价的十分之一)就收购了雅虎的核心业务。
【奔驰收购克莱斯勒】
1998年,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以360亿美元收购了克莱斯勒。公司宣称此举有利于长期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幸的是,并购并没有带来任何预期的好处。戴姆勒公司多年来在运营克莱斯勒中,损失了数10亿美元。经过九年的亏损,戴姆勒在2007年与瑟伯勒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协商,以74亿美元出售克莱斯勒80.1%的股份。总结一下,戴姆勒支付了360亿美元,遭受了数10亿美元的经营损失,然后以低价出售了克莱斯勒。
02
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连锁反应
对创业者而言,做出财务决策的基础是要从创业的角度和场景去理解和运营财务知识。
财务决策失误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如果增长计划制订不当,它极有可能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因为你最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把财务资源安排到位,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库存、资产和员工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财务决策可能会出现失误,同时如果你没有关注到可能失控的业务问题,这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交货期限延误、合同违约、订单取消、库存未消,甚至会导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破产、危急资产出售以及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03
金融、财务知识与思维对创业者的重要性
决策的结果通常取决于未来发生的事件,并且不可能提前准确地预知。然而,如果我们对财务概念有良好的理解,我们往往能做出更多产生好结果的决定。
金融、财务的思维对于创业者而言尤其重要。事实上,大量的数据显示,对于金融、财务知识的忽视是导致创业快速走向失败的罪魁祸首之一。
作为一个创业者,你可能需要资金来扶持企业的成长。如果你能说出金融、财务的专业术语,就更容易准确表达你的观点,向别人推销你的想法。
事实上,如果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者发觉这位创业者精通金融、财务,这对创业者获得投资是一个明显的加分项。
04
创业场景中的金融、财务知识怎么补
零财经背景的创业者需要有创业实战经验且兼具系统理论知识的“导师”。
《创业金融:创业者必知的金融概念与案例》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畅销书《为创业而生:写给创业者的创业书》的作者最新力作,中外创业导师联袂“写给创业者的金融学指南”,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视角到国内本土企业实战,强强联合,打造出这一堪称金融、财务视角的“精益创业”操作手册。
本书深入探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财务概念以及如何获取企业融资。
本书汇集了中外创业导师长期在指导和孵化众多创新创业项目、案例、企业过程中的实践。
一本创业者看得懂、用得上的“金融、财务知识锦囊”。
作者与译者简介
潘卡基·马斯卡拉
( )
本书作者。
美国诺瓦东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 PARK创始人、CEO。
作为创业者,马斯卡拉教授曾是Navic 科技公司的创业团队成员,担任首席财务官,负责商业模式运行和财务计划实施,完成了公司A、B轮融资,该公司后被微软公司收购。还作为首席金融师负责了Modus Media 公司pre-IPO工作,该公司后被CMGI互联网投资公司收购。
马斯卡拉教授同时也在一些国际企业担任高级顾问,还是一位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每周都安排一定时间专门用于给积极进取的创业者提供建议和参考。
魏一
本书作者。
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曾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
陈桓亘
本书译者。
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专家,博士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商学院(创业学方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创业者身份认同,身份构成组合对于创业者行为和新企业结果的影响。近年来,陈教授对于推广创新创业十分热忱,是一位有情怀有干劲的青年学者。
文案整理:何春梅
心理咨询创新创业项目点子 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升级推进共同富裕
◇俞海标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而乡村振兴的难点是山区。加快推进山区高质量发展,是浙江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浙江自2021年10月开始探索并逐步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发挥政府在科技要素再分配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组织者作用,以“先用后转”“以需定转”“安心促转”等方式,联动人才、资本、载体和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和资源要素向山区26县“下沉”转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意义和作用。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山区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了山区的经济发展。一是“先用后转”有助于推动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通过“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方式缓解了山区企业的风险敏感性,大大提升了山区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意愿,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山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帮助山区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了市场份额,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以需促转”有助于促成双向奔赴。依托“供需荟”平台,山区企业通过科技服务机构挖掘需求、匹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安心屋”平台松绑科技成果转化的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审批,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成功率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供需荟”累计匹配成功322次。三是“要素跟转”有助于激发内生动力。2022年以来,浙江省聚焦山区26县“一县一产业”,确立了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以差异化标准布局博士创新站、科技孵化器、高新区、科创飞地等创新平台,定向组织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组团式选派科技人员,为企业引入高层次人才,建立企业与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精准连接,为山区县锻造跨越赶超的新优势。
问题和挑战。一是“转移支付”赋权程度的适度性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动性。现行赋权方式和程度由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自行协商,缺乏经过论证的科学的程度值和指导性意见,导致赋权不确定、不明晰,直接影响成果的转化成效。二是“先用后转”试用期的适配性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试用期过长就会使得成果出让人利益受损,影响转化意愿。因此,必须确定适配双方心态的一个合理的试用期。三是“转移支付”成果供需的匹配性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虽然已经为成果“转移支付”提供了“供需荟”平台,然而,山区企业可能缺乏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认知和能力评估,导致难以有效对接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技成果。同时,科研机构和企业可能缺乏对山区企业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的了解,导致最终提供的科技成果与山区实际需求和能力匹配度不高。四是试用企业对成果的承接力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山区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持,在科技成果的接收、消化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真正或较好发挥出科技成果的作用。五是“转移支付”经费的支持力度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虽然已经给予企业免费试用期,但试用期后仍需自行支付转让费用或让出股份等,最终还是由企业承担成果转化费用,而一些山区企业本来就面临产能待升级、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承接和应用意愿受到影响。六是转化成果评估价格的合理性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科技成果的价值和潜在收益往往难以准确评估,这可能导致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价值产生争议,影响成果“转移支付”的顺利进行。
升级路径。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扶持环境。一要研究和丰富成果“转移支付”的方式和路径;二要研究和完善成果“转移支付”的保障和退出机制;三要研究和提出科技成果赋权程度、“转移支付”试用期的平衡点和指导标准;四要研究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和力度;五要研究和鼓励金融机构对成果“转移支付”的多样化支持;六要研究和有效组织成果“转移支付”的多维度、多层面、多对象的业务培训。其次,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一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山区企业的发展分析能力,使之有发展的眼光且能明确自身提升的具体需求;二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山区企业沟通能力,使之有沟通的目标且能明晰表达自身需要的科技成果;三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山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使之有承接成果转化的意向,且能承接和做好成果转化。再次,科研机构需要加强研究成果的可转化性。一要注重科研机构如何加强科技创新的应用性研究;二要研究科研机构如何加强与山区企业的对接和沟通;三要研究科研机构如何加强成果转化工作;四要研究科研机构如何加强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的配套服务工作。最后,其他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体系;二要进一步研究和丰富成果“转移支付”保障性、帮扶性金融产品。
总之,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是一项有效的政策工具,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优化协调机制,促进山区共同富裕的实现。
(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使命下的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机制升级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
文化、劳动力和技术的动能转化
◇吴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创新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支持措施促进其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创新创业为驱动。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创新创业在乡村地区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孕育出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变革。通过创新创业,乡村地区获得更为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吸引人才回乡或下乡创业,促使乡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创新创业还为乡村引入了先进的新兴技术、管理理念和市场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呈现高度的融合性。在目标取向上,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了农村产业革命、人才振兴、文化繁荣等发展目标,而创新创业正是实现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创新人才、注入文化基因等方面的关键支撑。在资源效能上,创新创业既是经济活动,也是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创新创业,乡村地区能够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其独特且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产,推动可持续产业发展,激发文化创意潜能。在效益增值上,乡村振兴体现为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通过创新创业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乡村发展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共享。
实现创新创业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的动能转化,文化、劳动力及技术是关键领域,也是三大抓手。
文化是提升乡村发展动力的关键,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力量。《意见》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保护、发扬、传承以及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运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文化层面,创新创业致力于保护、传承并发展乡村文化,把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融入创意设计及产品开发,将乡村特色资源转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驱动力。同时,鼓励农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和传统技艺进行创新设计和产品研发,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些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乡村经济转型,并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更能激活农民的创新潜能,为乡村振兴赋予独特的文化魅力。
劳动力是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其转型升级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意见》提出要以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力服务乡村一线,提高农民的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水平。创新创业培训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开阔创新思维和挖掘创意潜能。培训中充分结合乡村需求,提升农民在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电商等领域的技能,使他们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变化。创业孵化和就业机会增加在劳动力转型中起关键作用。扶持乡村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实现从传统劳动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调整的深入推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可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格局,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
技术是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意见》突出技术在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优化、效率公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充分释放新兴技术强农富民的红利,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引进尖端农业科技与设备,有助于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创新农业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使乡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确保乡村经济健康与繁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农村电商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借助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数字经济的崛起为乡村带来新型经济形态,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智慧农业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农村生产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技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基础设施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更能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能。
文化、劳动力、技术三个维度在创新创业视域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综合性要素。因此,要注重整体协同,也要讲求侧重权衡。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在整体协同的推动下,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综合效益。这种协同作用将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水平。
然而,在不同阶段和地域,这三个维度的发展重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文化维度的发展可能受到更多关注;在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劳动力的培育和提升成为关键;而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引入和创新技术则是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要立足文化、劳动力及技术的关键领域,以创新创业实现动能转化,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繁荣,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数字智商提升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
以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林峰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天然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内涵、新要求和新标准,探索新发展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三者的耦合协调与相互促进机制,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标改革的核心内容。
教育目标体系:共性与个性并存。高校要契合社会需求,改革和丰富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方式和内容,关注学生差异性与特殊性,以培育学生辨识乡村创新创业机会、整合乡村创业资源和打造乡村创新团队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个性化、开拓型人才,让大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据此,高校应从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两个层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建设。共性目标在于拓宽口径,打牢基础,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素养,包含就业能力、创新创造品质等,要使这些较为稳定的品质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深厚根基。个性目标是激烈市场竞争下就业创业者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关键素质。例如,创业意识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更新创业观念,将返乡创业作为职业规划选项,主动谋划未来的就业路线,并支撑大学生创业信念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
教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举。高校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将乡村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有效纳入课程体系,着力在实践实训、师资配备、平台搭建上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课程设计。结合灵活多样的立体递进式教学体系,在不同年级开设就业形势、生涯规划和实践实训等课程,创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金支持和孵化推广等配套场景并形成闭环,是促进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的关键。优化师资结构。高校教师要成为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使创新创业知识与课程体系有效融合。高校要跳出传统的师资选聘思维模式,积极与乡镇干部和农民企业家交流合作,弥补教师创业实践经验匮乏的短板,充分营造农业企业技能人才与大学生创业团队融洽合作的环境。搭建实训平台。以赛代训,以训育创,在实训中使学生增长见识,知行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特色。要强化学生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的系统设计,通过“三下乡”等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调研走访,积聚资源,寻找适合的创新创业项目。要积极组织和承办包括涉农类在内的“双创”大赛,交流借鉴,以赛促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和商业计划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的机会。要引导大学生与乡村企事业单位对接运营实体项目,适应环境,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完善服务链条。高校要借助乡村振兴与乡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联动,打造涵盖网络信息、就业指导、金融投资、人力资源、法律咨询等一体化融合服务平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式服务,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特色。
教育制度体系:激励与评价并行。高校要转变固化的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就业创业学习选择性和评价方式。实施学分制或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大学生在“模块”与“菜单”中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创意设计、项目路演、参加赛事等方式评定成绩,以显性衡量学习效果。
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创新创业氛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支持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高校要积极宣传国家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双创”教育体系,选树农村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热情。高校要可与乡村属地协同,强化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和考核,推动项目落地孵化,构建多方合作、多要素联动的生态文化系统。乡村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建立人才激励和引导机制,提升乡镇企事业单位、创业先锋和农民企业家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保障体系:线上与线下并重。高校要根据数字时代特点建立健全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大数据交互功能,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服务,提升创业就业决策精准度。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创新创业实践更加实战化。面对那些新颖、前沿的创新构想或创业计划,大数据技术能迅速检索、筛选相关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比对,降低“教育偏差”,还可以对项目投资周期、资金成本和回报预期等进行初步验算,使项目前景更加清晰,从而有效避免创新创业实践“触礁翻船”。另外,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度参与农村产业链的机会。这些都要求高校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相关能力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命题。高校应积极对接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实践,校地企政紧密协作,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创赛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链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浙人社发〔2023〕24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
推动创新创业大赛服务乡村振兴
◇樊华妍
近年来,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在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服务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竞赛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融合还不够,存在学生参赛及返乡创业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比赛成果难以落地、缺乏相关保障机制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要以比赛为契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对乡村的认同和使命感。要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功能。找准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课的契合点,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加强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双创”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使命感,引导他们关注乡村发展,思考解决方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示范引领功能。要积极向外拓展,加强校外乡村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教学方案和安排,在课程中融入教学参观、实习实践等环节,引入“双创”导师授课,强化专业训练。将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竞赛规则,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强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项目的实用性。通过比赛,使他们和乡村建立联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二要以比赛为载体搭建乡村振兴多元协同机制,实现产学研高度融合。目前,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比赛中涌现了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同时,这也提升了大学生对乡村创业的认知和体会,激发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为学生施展才能、服务乡村提供了重要平台。但是要实现赛事成果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尚需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服务的多元协同发展机制。
资源整合非常重要。首先,赛事主办方要加强与各方协同联系,提升竞赛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赛汇聚了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源等要素。比如,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首创“乡村出题、高校答卷、真题真做、助推落地”“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将政府的政策资源、高校的智力资源、企业的资金资源和乡村的特色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了产学研高度契合,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的有效对接平台。该大赛已举办六届,打造了千余个优秀落地项目。
其次,要依托竞赛,建设一批示范性的高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基地可以有效支持高校师生开展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实践,推进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一座山水相拥、精致厚重、充满张力的美丽之城,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吸引了两万余名师生来此调研,落地了一批具有可观前景的乡村创业项目,积蓄了一批充满活力的乡村创新人才。
最后,高校要成立孵化基地,搭建竞赛项目成果转化平台。学校要给优秀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一定的经费,推动项目的持续优化和实施。要定期举办成果对接会,邀请企业来学校进行座谈交流,让创业团队对接本土优秀企业,双方洽谈,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团队和项目,进行投资,联合创业,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三要以比赛为动力完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为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在社会层面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各类媒体积极传播和推广国家政策制度,拍摄一些以乡村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宣传片,宣传农村创新创业优秀人物事迹,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真实的乡村发展状况,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政府层面应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扶持,推动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制定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合理减免大学生农业创业项目的税收费用;设立青年乡村创业专项资金,并提供无息或低息担保贷款等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业风险担保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风险保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场地支持等。在企业层面应深入参与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推动项目实施和落地。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的形式,与大赛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大赛去优先挖掘优质团队和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可就感兴趣的项目提出命题,由参赛团队经过调研、分析给出解决方案,后续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推动项目落地。
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示的平台,而且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平台。只有实现创新创业竞赛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开拓新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